摘要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据安全已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核心议题。本文从多切面的角度,探讨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构建数据安全体系的实践和分析,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全面的安全框架,以保护其数字资产免受威胁。
引言
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企业必须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同时,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效率。本文将从技术、管理、合规等多个维度,分析数据安全的最佳实践。
1. 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据已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数据安全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还涉及到客户信任、品牌声誉乃至法律责任。因此,构建一个强大的数据安全体系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
数据安全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还关系到客户信任、法律责任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全面的措施来保护其数据资产,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通过这样做,企业不仅能够保护自己免受数据泄露的风险,还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
2. 数据安全威胁分析
2.1. 外部威胁
2.1.1. 恶意软件(Malware)
病毒(Virus):能够自我复制并附着在文件上,通过网络传播,破坏数据或监视用户活动。
蠕虫(Worm):自我复制并自主传播,不需要附着在特定的文件上,消耗网络资源,可能导致服务中断。
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伪装成有用的程序,暗中执行恶意操作,如盗窃敏感信息。
勒索软件(Ransomware):加密用户的文件并要求支付赎金以解锁,对个人和企业造成毁灭性后果。
间谍软件(Spyware):悄无声息地收集用户信息,侵犯个人隐私。
2.1.2. 网络攻击
拒绝服务攻击(DoS/DDoS):通过大量请求使网络服务不可用,影响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
会话劫持(Session Hijacking):攻击者通过特殊手段拦截和控制用户的会话,窃取敏感信息。
API接口攻击:利用API接口成为新型攻击手段,如Facebook 5亿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起因是API遭到误用。
2.1.3. 数据泄露
非法贩卖数据:个人信息被疯狂倒卖,给个人人身、财产、生命安全带来了较大危害。
跨境数据流动风险: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其日益频繁的跨境流动带来了潜在的国家安全隐患。
2.1.4.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
国家行为、有政治背景的境外黑客组织:逐渐加大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攻击力度,试图获取机密重要数据。
2.1.5. 社交工程
网络钓鱼和社会工程:使用欺骗手段诱骗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敏感信息,如密码或信用卡详细信息,或点击恶意链接和文件。
2.1.6. 无线网络攻击
无线网络攻击:无线网络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如Wi-Fi劫持、中间人攻击等。
2.2. 内部威胁
2.2.1. 恶意内部威胁
间谍行为:内部人员可能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动机,故意滥用其访问权限,窃取商业秘密、机密信息或知识产权,以提供给竞争对手或其他方。
破坏行为:内部人员可能因不满或其他原因,故意损害组织的物理属性、数据或数字系统,例如破坏设备或入侵机密信息。
欺诈行为:内部成员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实施欺诈活动,如使用公司的信用卡供个人使用,或提交虚假或夸大的费用报销。
盗窃行为:内部成员可能会窃取组织的资产、敏感数据或知识产权以获取个人利益,例如离职员工向未来雇主泄露机密信息。
2.2.2. 粗心大意的内部威胁
疏忽大意:员工可能因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无意中给企业带来安全风险,如忘记锁定计算机屏幕、使用弱密码、误发敏感信息等。
人为错误:在日常工作中,因疏忽大意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安全漏洞,可能引发数据丢失、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
2.2.3. 勾连型内部威胁
内外勾结:有些员工可能与外部威胁者勾结,为其提供内部信息、帮助渗透或绕过安全控制,这类员工可能出于个人利益、情感或受到胁迫被外部势力策反。
2.2.4. 第三方访问权限滥用
供应链攻击:有权访问企业系统的第三方(如承包商、兼职员工、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客户)对敏感数据构成了重大风险,这类威胁涉及更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背景,防范难度增加。
2.2.5. 系统访问异常
特权提升:如果员工在无明确业务理由的情况下尝试提升特权,则可能是潜在内部风险的信号。
2.2.6. 威胁和骚扰
内部风险的早期信号:可能是用户表达出威胁、骚扰或歧视性通信,它不仅对公司文化造成损害,还可能导致其他潜在事件。
2.3. 技术威胁
2.3.1. 数据生成阶段的安全威胁
数据伪造:恶意用户可能生成虚假数据或篡改数据生成过程中的数据。
数据录入错误:人为错误或系统故障可能导致生成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恶意数据注入:攻击者可能通过插入恶意数据来破坏系统或引发安全漏洞。
2.3.2. 数据采集阶段的安全威胁
数据篡改:数据在采集时可能被篡改,影响数据的完整性。
不可信数据源:数据来源不可信可能导致数据质量问题。
2.3.3. 数据存储阶段的安全威胁
数据泄露:存储的数据可能被未授权的用户访问或窃取。
数据损坏:存储介质故障或恶意攻击可能导致数据损坏或丢失。
内部威胁:内部人员可能非法访问或篡改存储的数据。
2.3.4. 数据传输阶段的安全威胁
数据窃听: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被拦截或窃听。
中间人攻击:攻击者可能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中间人攻击。
数据丢失:传输过程中可能由于错误或中断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
2.3.5. 数据使用阶段的安全威胁
数据泄露:未授权的人员或系统可能访问、窃取或泄露敏感数据。
数据篡改: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可能被未经授权的用户或系统篡改,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滥用:数据可能被用于非法目的或违反隐私法规,如用户数据被用于未经授权的分析或营销。
2.3.6. 其他技术威胁
弱口令和特权账号被盗取:低成本的攻击门槛,容易导致特权账号被盗取,带来内部管理难题的同时引入数据安全风险。
数据权限分配、使用不透明:当数据权限管理成为“黑盒”,越权访问、数据滥用等问题将无法管控。
API接口成为新型攻击手段:API作为应用与数据服务的通信接口,应用场景广泛,已成为攻击者窃取数据的重点攻击对象。
数据安全的持续状态难以保持:应用数字化改造及数据消费场景较为复杂;管理要求和技术落地存在一定脱节,导致持续的数据安全状态难以保障。
3. 数据安全技术实践
3.1. 加密技术
在数据安全技术实践中,加密技术是保护数据安全的核心手段之一。
3.1.1. 对称加密技术
对称加密技术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这种加密方式因其高效性而在数据安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1.2. AES(高级加密标准)
AE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对称加密标准,支持128、192和256位的密钥长度。AES加密过程包括密钥扩展、初始轮、重复轮和最终轮,将明文转化为看似随机的密文,确保数据的机密性。
3.1.3. 实践应用案例
文件加密:使用AES对敏感文件如财务报表、个人证件扫描件等进行加密,保护其不被非法访问。
通信安全:AES可用于确保即时消息、邮件内容的安全,防止非法获取。
数据库加密:对数据库中存储的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即使数据泄露,也能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3.1.4. Python实现示例
以下是一个使用Python中的cryptography库实现AES-256加密解密的简单示例:
python
3.1.5. 非对称加密技术
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分别用于加密和解密数据。
3.1.6. RSA算法
RSA是一种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一对公钥和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RSA的安全性依赖于大整数因式分解的难度。
3.1.7. 加密和解密步骤
1)生成大素数p和q,计算n=pq。
2)计算φ(n)=(p-1)(q-1)。
3)选择一个大素数e,使得1
4)计算d,使得(d*e)%φ(n)=1。
5)公钥为(n,e),私钥为(n,d)。
6)加密:对明文m进行模n取模的操作,得到密文c。
7)解密:对密文c使用私钥(n,d)进行模n取模的操作,得到明文m。
3.1.8. Python实现示例
以下是一个使用Python实现RSA加密解密的简单示例:
python
3.1.9. 混合加密技术
混合加密结合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通常,非对称加密用于安全地交换对称密钥,然后使用对称密钥进行实际的数据加密。
3.1.10. 加密技术的应用场景
加密技术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保护、身份验证与数字签名、密钥管理等。
通过这些实践案例和应用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加密技术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合理运用加密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信息的保护水平,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2.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数据安全技术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对资源的访问者授权、控制的方法及运行机制。
3.2.1. 访问控制模型与类型
访问控制模型是实现访问控制的理论基础,常见的模型包括:
自主访问控制(DAC):允许资源的所有者决定谁可以访问该资源。
强制访问控制(MAC):由操作系统强制执行的安全策略,基于安全等级控制访问。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根据用户的角色分配访问权限,实现用户与权限的逻辑分离。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根据主体的属性、客体的属性、环境条件以及访问策略进行访问控制。
3.2.2. 访问控制策略设计与实现
访问控制策略是规定用户访问资源权限的规则,设计时需考虑不同网络应用的安全需求、确认所有与应用相关的信息、网络信息传播和授权策略等。访问控制策略的实施依赖于安全策略设计,包括访问控制策略的需求、常见类型、规则构成等。
3.2.3. 数据访问控制实践案例
中国某大型银行数据访问控制安全平台建设实践提供了一个企业级的数据访问控制平台的案例。该平台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细粒度的数据安全访问控制和动态脱敏能力:
数据接口测绘:自动化测绘接入应用的接口资产,构建接口Schema。
接口报文解析:自动识别敏感信息字段,自动标识分类分级。
访问控制策略配置:落地ABAC策略模型,动态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实现交易级访问控制和字段级动态脱敏。
数据访问控制执行:构建访问控制SDK,集成到应用中,实现决策和执行引擎,帮助应用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
数据访问行为审计和分析:基于访问日志信息,进行数据访问行为的审计分析,构建用户数据访问行为模型,发现异常行为用户。
3.2.4. 访问控制技术应用
访问控制技术在数据库安全防护中的应用包括防止外部黑客攻击、防止内部高危操作、防止敏感数据泄漏以及防止应用连接数据库的账户被利用。例如,通过虚拟补丁技术捕获和阻断漏洞攻击行为,限定数据查询和下载数量,以及限定敏感数据访问的用户、地点和时间。
3.2.5. 访问控制的实施要点
权限的最小化原则:仅授予用户完成其工作所必需的最小权限集。
定期审查和更新:定期审查访问权限,确保它们符合当前的安全需求和政策。
多因素认证:增加额外的安全层,要求用户提供多种身份验证因素。
监控和日志记录:记录和监控所有访问和变更,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进行审计和调查。
通过这些实践案例和技术细节,我们可以看到访问控制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合理运用访问控制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信息的保护水平,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3. 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
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IDS/IPS)是数据安全技术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用于监测和分析网络或系统流量,以发现并响应潜在的安全威胁。
3.3.1. 入侵检测系统(IDS)
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监控网络或系统活动的工具,用于检测潜在的安全威胁或违规行为。IDS可以识别恶意活动并发出警报。常见的入侵检测技术包括:
签名检测:根据已知威胁的特征(如病毒签名、攻击模式)进行检测,类似于杀毒软件的病毒库。
异常检测:通过分析正常的网络流量和行为模式,识别异常活动。
混合检测:结合签名与异常检测方法,综合分析安全威胁。
3.3.2. 入侵防御系统(IPS)
入侵防御系统是IDS的扩展,不仅能够检测威胁,还能够采取措施阻止或减轻这些威胁。IPS通常与IDS结合工作,通过阻断恶意流量、封锁黑客攻击等来防护。
3.3.3. 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的部署与实现
在部署IDS和IPS时,需要考虑以下关键步骤:
安装和配置:在服务器上安装IDS/IPS工具,如Snort,并配置网络接口、定义IP地址等。
规则编写:编写用于检测网络威胁的配置文件。例如,Snort规则是用于检测网络威胁的配置文件,可以根据实验需求编写规则。
运行和监控:启动IDS/IPS服务,使其开始监听网络流量,并监控潜在的威胁。
模拟攻击和分析结果:从客户端计算机向服务器发起攻击,观察IDS/IPS是否能够检测到这些攻击行为,并触发警报。分析生成的日志文件,了解攻击的类型、来源和目标等信息,并根据实验结果调整规则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3.3.4. 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的工作方式
基于网络的IDS:系统放置在共享网段的重要位置,对监听采集的每个或可疑的数据包进行特征分析,如果数据包与系统规则集数据库中的某些规则吻合,IDS就会发出警报直至切断网络连接。
基于主机的IDS:系统安装在需要重点检测的主机之上,监视与分析主机的审计记录,如果发现主体的活动十分可疑,IDS就会采取相应措施。
混合入侵检测:综合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两种结构优势的入侵检测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式的主动防御体系。
3.3.5. 实际案例和应用
中国建设银行数据访问控制安全平台建设实践:中国建设银行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密码服务组件解决数据存储和传输安全,基于数据安全组件、虚拟化终端、终端安全、数据防泄漏、数字水印、数据脱敏、零信任云工作平台等安全组件和服务,实现安全可控的数据使用环境。
运营商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研究与实践:某运营商企业数据安全防护中台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数据安全防护中台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其他安全系统的工具,而是通过整合现有安全防护能力,以零信任为指导,构建的一个以数据为核心的安全管控手段。
通过这些实践案例和技术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合理运用这些系统,能够显著提升信息的保护水平,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4. 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
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是一种集成了安全信息管理(SIM)和安全事件管理(SEM)的综合安全解决方案。SIEM系统通过收集、分析和报告各种系统和网络设备产生的日志和安全事件数据,帮助组织实时监控与检测潜在的安全威胁,快速响应安全事件,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3.4.1. SIEM的核心功能
SIEM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日志数据管理、事件关联、事件监控和响应。
日志数据管理:SIEM技术收集大量数据并将其组织到一个中央位置,以评估是否存在任何威胁、攻击或妥协的迹象。
事件关联:使用识别模式和关系的算法对存储的数据进行排序,最终检测和响应威胁。
事件监控和响应:SIEM解决方案检查组织网络中的安全事件,并在审核所有事件相关活动后提供警报。
3.4.2. SIEM的工作原理
SIEM工具实时收集、聚合和分析来自组织安全系统(应用程序、服务器、设备和用户)的数据日志,以帮助安全团队检测和阻止潜在的攻击。该工具使用预定的技术来建立威胁并创建警报。
日志管理:SIEM在整个网络中收集事件驱动的数据。来自用户、应用程序、资产和云环境的日志和数据流被记录、存储和分析,以便为IT和安全团队提供有关如何自动管理其网络的见解。
事件关联和分析:事件关联是任何SIEM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级分析使您能够识别和理解复杂的数据模式,这些模式通过关联进行解析,以快速识别和减轻潜在威胁。
事件监控和安全警报:SIEM解决方案通过集中设施管理和基于云的基础设施跟踪IT环境中的所有实体。该架构允许您监控来自用户、设备和应用程序的所有连接的安全事件,同时对异常行为进行分类。
合规管理和事件报告:SIEM解决方案受到许多人的欢迎,有助于自动化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收集并验证整个业务基础架构的数据合规性。此功能有助于生成实时合规性报告,减轻安全管理的负担,同时检测需要解决的缺陷和潜在违规行为。
3.4.3. SIEM的应用场景
SIEM系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帮助企业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具体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金融行业、政府机构、制造业、医疗卫生等。
金融行业:金融机构需要严格遵守各种监管要求,SIEM可以帮助其监控交易系统,预防欺诈行为,并生成合规性报告。
政府机构:政府网络系统承载着大量的敏感信息,SIEM能够实时监控网络状态,确保数据安全。
制造业:随着工业4.0的发展,制造业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化生产,SIEM可以有效监控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保障生产安全。
医疗卫生:医疗信息系统中包含了患者的隐私数据,SIEM能够及时发现并阻止非法访问,保护患者信息安全。
3.4.4. SIEM的未来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SIEM系统也在不断进化。现代SIEM解决方案整合了用户和实体行为分析(UEBA)以及其他用于识别异常行为和高级威胁指标的高级安全分析、AI和机器学习功能。这些进步使得SIEM不仅是一个日志管理工具,而是成为了现代安全运营中心(SOC)中用于安全监控和合规性管理的核心内容。
通过这些实践案例和技术细节,我们可以看到SIEM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合理运用SIEM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信息的保护水平,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4. 数据安全管理实践
4.1. 制定数据安全政策
制定数据安全政策是数据安全管理实践中的基础环节,它为组织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框架,以保护数据免受未授权访问、泄露、篡改或破坏。
4.1.1. 数据安全政策的重要性
数据安全政策对于确保组织内部对数据保护的一致性和合规性至关重要。它定义了组织对数据安全的态度和承诺,明确了数据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违反政策的行为的处罚措施。
4.1.2. 数据安全政策的组成部分
一个全面的数据安全政策应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政策声明:明确组织对数据安全的承诺和总体目标。
数据分类和敏感性级别:定义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它们的敏感性级别,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访问控制:规定谁可以访问哪些类型的数据,以及如何进行访问控制。
数据传输和存储:指导如何安全地传输和存储数据,包括加密和脱敏的要求。
数据泄露响应:制定数据泄露事件的响应流程,包括事件报告、调查和补救措施。
第三方管理:规定与第三方合作时的数据安全要求,包括供应商和合作伙伴。
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要求定期对员工进行数据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合规性:确保政策符合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政策审查和更新:定期审查和更新数据安全政策,以适应新的威胁和业务变化。
4.1.3. 制定数据安全政策的步骤
制定数据安全政策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风险评估:识别组织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并评估潜在的影响。
政策制定: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数据安全政策的初稿。
跨部门协作:与法律、IT、人力资源等部门合作,确保政策的全面性和可执行性。
高层审批:将政策草案提交给高层管理人员审批,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员工沟通和培训:向全体员工宣传新政策,并提供必要的培训。
实施和执行:将政策纳入日常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监控和审计:定期监控政策的执行情况,并进行审计,以确保合规性。
政策修订:根据业务发展和技术变化,定期修订政策,以保持其有效性。
4.1.4. 数据安全政策的实际案例
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可能会制定一个全球数据安全政策,以确保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都能遵守当地的数据保护法规,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政策将详细说明如何保护个人身份信息(PII),包括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这些信息的具体要求。
4.1.5. 数据安全政策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制定和实施数据安全政策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如员工的抵触、跨部门合作的困难、政策执行的不一致性等。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
高层支持:确保高层管理人员对数据安全政策的重视和支持。
明确责任:明确各部门和个人在数据安全中的责任和义务。
持续沟通:与员工持续沟通政策的重要性和执行情况。
技术工具:利用技术工具,如数据丢失防护(DLP)系统,辅助政策的执行。
通过这些实践案例和技术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制定数据安全政策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合理运用数据安全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信息的保护水平,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4.2. 风险评估和审计
4.2.1.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数据安全管理中的关键步骤,它涉及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定期的风险分析,并向相关主管部门报送风险评估报告。以下是风险评估的一些关键点:
基本信息收集:包括网络数据处理者的基本信息、管理机构信息、安全负责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
数据处理活动描述:涉及处理重要数据的目的、种类、数量、方式、范围、存储期限和地点,以及网络数据处理活动的具体情况。
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情况:包括加密、备份、标签标识、访问控制、安全认证等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的有效性。
风险识别与事件处置:发现的网络数据安全风险、发生的网络数据安全事件及处置情况。
数据出境情况:包括提供、委托处理、共同处理重要数据的风险评估情况以及网络数据出境情况。
4.2.2. 审计
审计是数据安全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数据访问和操作符合安全策略和法规要求。以下是审计的一些关键实践:
访问控制审计:审计访问控制机制,追踪记录和检查每个用户的数据库访问权限和行为,确保操作符合安全策略。
异常行为监测:监测数据库的读取、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及时发现和防止异常行为,如非正常的登录尝试、频繁的数据读取操作或异常的数据修改情况。
审计数据完整性:监测数据的修改情况,确保关键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报警数据篡改或删除行为。
数据备份和恢复审计:定期审计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的流程与策略,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4.2.3. 实践案例
一些头部企业的数据安全治理实践案例提供了风险评估和审计的实际操作例子:
中国工商银行数据安全平台建设实践: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实现智能敏感数据识别、动态控权、统一数据脱敏引擎、数据水印溯源以及数据安全监控审计五大核心能力。
平安银行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实践:构建有组织、有纪律、有能力、有章法的数据安全体系,技术层面构建数据分级分类平台、统一用户授权平台、数据第三方交互评估机制、数据安全研发工程等。
通过这些实践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风险评估和审计在数据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它们不仅帮助组织识别和降低潜在的数据安全风险,还确保了数据处理活动的合规性,从而保护了组织的数据资产免受威胁。
5. 数据安全合规性分析
5.1. 法律法规遵循
在数据安全合规性分析中,遵循法律法规是确保数据安全和遵守国家监管要求的基础。
5.1.1. 法律法规概览
中国的数据安全合规法律架构可以概括为“1+3+N”体系,其中“1”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是中国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的基础性法律。“3”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中国数据安全领域的基础法律框架。“N”则指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
5.1.2. 数据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强调数据本身的安全,并从宏观角度全面规定了数据安全合规要求。该法律明确了数据处理者和数据使用者的安全保护责任,规定了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以及数据跨境传输的安全评估要求。
5.1.3. 个人信息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数据安全法》相辅相成,专注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性、最小化原则以及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权利。
5.1.4.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于2024年8月30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规范了网络数据处理活动,保障网络数据安全,促进网络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并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5.1.5. 行业特定法规
除了上述基础性法律外,还有针对特定行业的数据安全法规,如《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和《证券期货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这些法规对特定行业的数据安全提出了具体要求。
5.1.6. 数据出境合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数据跨境流动日益频繁。中国出台了《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明确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等数据出境制度的施行要求。
5.1.7. 合规性评估要点
电信和互联网企业在进行网络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时,需依据《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评估法律法规遵从性、数据保护、网络安全管理、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安全监测与预警、安全培训与意识教育以及第三方合作风险管理等方面。
通过遵循上述法律法规,企业和机构可以确保其数据处理活动合法合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合规性分析是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企业和机构识别和降低潜在的法律风险。
5.2. 行业标准
在数据安全合规性分析中,遵循行业标准是确保数据安全和遵守行业最佳实践的关键。
5.2.0.1. 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标准体系
根据《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2023 版)》,工业领域的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共性标准:包括术语、参考架构、管理、服务、产业等,为其他部分提供基础支撑。
技术和产品标准:涵盖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防护、数据行为防控、数据共享安全技术等,建立了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
安全评估与产业评价标准:用于支撑工业数据安全评估及数据安全产业评价工作,提供标准依据。
新兴融合领域标准:解决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等重点领域的数据安全问题。
工业细分行业标准:针对不同工业行业、领域的数据特点和安全需求,制定行业数据安全管理和技术标准规范。
这些标准为工业领域的数据安全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规范,确保数据处理活动符合行业最佳实践和合规要求。
5.2.0.2. 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数据安全标准体系
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的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包括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安全管理和重点领域等标准:
基础共性标准:包括术语定义、数据安全框架、数据分类分级等,为各类标准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技术标准: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维度,对数据安全关键技术进行规范。
安全管理标准:包括数据安全规范、数据安全评估、监测预警与处置、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安全能力认证等。
重点领域标准:结合相关领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指导行业有效开展重点领域数据安全保护工作。
这些标准有助于提升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的数据安全保护能力,确保数据安全管理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5.2.0.3. 数据合规性评估系统
数达安全数据安全合规评估系统实现了对数据操作日志、数据安全漏洞、数据分类分级、账号安全、敏感数据加密、个人信息去标识化等方面的合规性进行自动化监测和扫描分析,进一步输出不合规情况报表和整改建议。该系统的优势包括:
支持多种加密方式的检测。
支持多种去标识化技术的检测。
支持敏感数据识别算法。
提供行业数据模型、分级分类规则库及行业合规规则库。
通过这些行业标准和评估系统的实施,组织可以确保其数据处理活动不仅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而且遵循行业最佳实践,从而提高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
6. 多切面数据安全框架构建
6.1. 技术层面
在构建多切面数据安全框架的技术层面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关键技术和实践包括:
6.1.1. 数据安全标识技术
数据安全标识技术是数据安全治理技术架构的基础,它通过为数据生成安全标识、编码、绑定和保护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这些技术手段包括:
数据分类分级: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根据数据的敏感性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数据源鉴别及记录:确保数据来源的可追溯性,为数据安全审计提供基础。
数据质量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减少因数据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
6.1.2. 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
技术层面需要围绕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交换和销毁等全生命周期处理流程,提供全面的安全防护:
数据采集安全:通过透明访问接口、API接口认证等多种认证方式,确保数据采集的安全性。
数据传输安全:采取数据传输加密、数据完整性保护等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数据存储安全:为存储的数据提供加密存储和密文访问控制服务,防止数据泄露风险。
数据使用安全:通过细粒度权限管控和异常数据访问行为监控,降低数据违规使用过程中的泄漏风险。
数据共享与交换安全:提供认证授权、按需脱敏、数据安全标识、流转跟踪等技术,确保数据共享的安全性。
数据销毁安全:采用全自动、半自动和手工擦除方式,对数据内容进行安全销毁,防止数据被恶意窃取和利用。
6.1.3. 数据安全审计与稽核
收集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关联和分析,实现数据安全风险分析与告警、数据融合与安全事件溯源取证等。
6.1.4. 安全切面技术
安全切面技术通过预编译、运行时动态代理或Hook注入等方式,实现在不修改源代码的情况下给程序动态添加安全功能。这些技术能够:
数据透视机制:感知切点的上下文,进行有效观测或者管控。
隔离保障机制:确保安全代码错误不会导致业务故障,限制资源耗费,并保障安全切面自身的安全性。
6.1.5. 大数据平台安全技术
在大数据平台中,统一管理安全策略、安全审计、安全运维,通过集中身份管理和单点登录等方式简化认证机制;通过基于角色或标签的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对数据访问的细粒度管控。
6.1.6. 同态加密和安全多方计算
为保障数据在合作时的机密性,可以采用同态加密和安全多方计算技术,这些技术允许在加密数据上直接进行计算,而不需要解密。
通过上述技术层面的实践,多切面数据安全框架能够为组织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确保数据在各种环境下的安全和合规性。
6.2. 管理层面
在构建多切面数据安全框架的管理层面时,我们需要从组织架构、制度流程、人员能力和合规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
6.2.1. 组织架构
数据安全组织架构是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通过建立专门的数据安全组织,落实数据安全管理责任,确保数据安全相关工作能够持续稳定的贯彻执行。组织架构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决策层:由参与业务发展决策的高管和数据安全官组成,制定数据安全的目标和愿景,在业务发展和数据安全之间做出良好的平衡。
管理层:由数据安全核心实体部门及业务部门管理层组成,负责制定数据安全策略和规划,及具体管理规范。
执行层:由数据安全相关运营、技术和各业务部门接口人组成,负责保证数据安全工作推进落地。
6.2.2. 制度流程
制度流程需要从组织层面整体考虑和设计,并形成体系框架。制度体系需要分层,层与层之间,同一层不同模块之间需要有关联逻辑,在内容上不能重复或矛盾。一般按照分为四级,包括数据安全总纲、数据资产管理、系统资产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等。
6.2.3. 人员能力
人员能力的提升是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组织需要对内人员开展数据安全技术培训和意识宣导,逐步提升数据安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组织内人员的安全意识。
6.2.4. 合规管理
合规管理是数据安全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组织需要制定数据安全管理策略,明确数据安全管理的目标、原则、范围和责任,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6.2.5. 持续改善
通过行为管理、内部审计稽核和闭环管理等措施,推进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推动数据安全的持续改善。这包括及时梳理和更新数据资产清单,监控数据安全指标,加强敏感数据的用户访问行为管控,主动响应最新合规需求,以及建立健全高效数据安全组织结构,调整和持续执行数据安全策略和规范。
6.2.6. 数据安全运营
坚定践行“人工智能,持续监控”的数据安全运营体系构建之路,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的高效运行。针对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信息共享、监测预警、管理边界、职责及责任落实等方面,逐一细化,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要求,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通过上述管理层面的实践,多切面数据安全框架能够为组织提供全面的管理支撑,确保数据在各种环境下的安全和合规性。
6.3. 合规层面
在构建多切面数据安全框架的合规层面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确保数据安全框架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行业标准。
6.3.1. 数据安全法律法规遵循
合规层面首先要确保遵守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在中国,这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中国数据合规体系的“三大支柱”,为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和销毁等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
6.3.2. 数据分类分级保护
依据《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2023 版)》,数据分类分级是数据安全管理的基础。组织需要根据数据的敏感性和重要性,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并根据分类结果实施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这有助于在满足合规要求的同时,有效管理和保护数据资产。
6.3.3. 数据安全评估
合规层面还包括数据安全评估,这涉及到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数据安全风险评估、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等。通过这些评估,组织可以识别和缓解数据安全风险,确保数据处理活动的合规性。
6.3.4. 监测预警与处置
合规层面要求组织建立监测预警与处置机制,以实时动态追踪数据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响应数据安全事件,减少数据泄露和其他安全威胁的影响。
6.3.5. 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
组织需要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和灾难备份策略,以确保在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恢复业务和数据。这包括建立有效的内部数据安全合规监管体系,进行流向监控和精准分析,实现有效监管。
6.3.6. 数据安全技术体系
合规层面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技术体系,包括权限管控、脱敏流转、密文存储等。这些技术措施有助于保护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6.3.7. 数据合规操作指引
组织应遵循数据合规操作指引,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体系,以及完善的数据安全技术体系。这有助于组织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确保数据安全合规,降低合规风险。
通过上述合规层面的实践,多切面数据安全框架能够确保组织的数据安全管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同时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合规环境。
作者:陈祇